人工智能的热潮正被现实数据泼了一盆冷水,企业采用量下降与盈利能力堪忧成为难以回避的严峻现实。
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技术,如今在商业应用领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。最新数据显示,企业级AI应用量出现显著下滑,盈利能力同样面临严峻考验。
这波降温潮不仅揭示了技术落地的复杂性,也迫使投资者和企业重新评估AI的商业价值与现实意义。
01 数据揭示现实,企业应用量明显下滑
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的双周调查结果令人震惊。该调查覆盖了超过120万家企业,结果显示员工人数超过250人的大型企业中,AI工具使用比例从6月中旬的近14%降至8月份的12%以下。
不仅大企业应用率下降,员工人数在19至250人之间的中型企业,其AI采用率也呈现下降或持平态势。唯有员工少于4人的小型企业AI使用率略有上升,但难以扭转整体下滑趋势。
02 盈利能力低下,巨额投入难换回报
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AI应用的盈利能力。高达95%的美国公司承认,尽管采用了AI软件,但并未因此产生任何新的收入。
麻省理工学院(MIT)发布的《生成式AI鸿沟:2025年商业AI现状》报告证实了这一现象。该研究基于对150名企业领导者的访谈和300个公开AI部署案例的分析,发现只有约5%的AI试点项目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。
03 背后原因复杂,技术整合遇多重挑战
MIT报告主要作者Aditya Challapally指出,问题的核心不在于AI模型本身,而在于企业内部存在的“学习差距”以及整合策略的缺陷。
像ChatGPT这样为个人用户设计的通用工具,在企业环境中常常表现不佳,因为它们无法有效地从特定工作流程中学习或适应企业的具体需求。
高昂的实施成本、数据隐私担忧以及技术集成中的瓶颈问题,都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。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øk指出,企业可能正经历“技术幻灭期”,开始重新评估AI工具的实际价值。
04 市场反应剧烈,投资者信心受挫
这些研究发现迅速在市场引起强烈反应。MIT报告发布次日,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.4%,AI核心概念股英伟达跌3.5%,Palantir与Arm分别重挫9.4%和5%。
一位接近某数十亿美元规模美国科技基金的交易员表示:“这个故事正在让人们感到恐慌。”这种情绪与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近期关于“AI泡沫”的警告形成共振。
05 成功案例仍存,新路径正在形成
尽管面临挑战,但仍有企业找到了成功的路径。MIT研究发现,少数成功的企业采取了一种“聚焦单一痛点,精准执行,并建立智慧合作关系”的策略。
研究发现,从专业供应商处购买AI工具并建立合作关系的成功率约为67%,而企业内部自行构建系统的成功率仅为三分之一。
超过一半的生成式AI预算被用于销售和营销工具,然而最大的投资回报实际上来自后台办公自动化,如削减业务流程外包和外部机构成本的应用场景。

06 未来何去何从,行业面临艰难调整
如果企业AI不能扭转方向并实现盈利,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这份最新数据可能只是企业AI应用“陡坡”的开始。这不仅对科技公司,也对整个AI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。
专家建议,企业需要重新审视AI战略,聚焦单一业务痛点、建立智慧型合作关系,并优先评估外部解决方案。
市场数据显示,纳斯达克100指数预期市盈率达27倍,比其长期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分之一。
投资者开始审慎评估AI相关企业的估值和实际落地能力,不再仅仅关注技术突破和市场热度。
AI革命可能仍在继续,但其商业化道路比预期更为复杂和漫长。

关注 “悠AI” 更多干货技巧行业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