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坦福大学教授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·莱维特在他的智能手机上轻轻一点,屏幕亮起,一幅他与妻子的温馨合照映入眼帘。这位78岁的科学家笑着举起手机,“它就像智能手机的延伸——在你手中,才变成强大工具。”
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,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·莱维特(Michael Levitt)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:在人工智能时代,学历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。
这位以“生物大分子计算建模”闻名的科学家,如今正密切关注AI如何改变人类学习与思考的方式。他认为AI不会让人变懒惰,而是推动人类学习的“第二次启蒙”。
01 名校光环褪色
“过去,教育是知识的入口;现在,AI让任何人都能获取知识。”莱维特直言不讳地指出。
在他看来,世界上许多科技巨头创始人——比尔·盖茨、扎克伯格、谷歌的拉里·佩奇与谢尔盖·布林——都在大学中途退学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莱维特表示,未来,一个没有大学文凭但会用AI的年轻人,可能比传统意义上的“名校毕业生”更具竞争力。
AI让知识变得“可说即得”,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,只要能说话,也能通过AI完成任何事情。莱维特认为,这意味着教育特权正在被削弱。
02 中级人才最受伤
莱维特的观点与最新的研究数据不谋而合。哈佛大学一项追踪6200万劳动者的研究显示,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并非均匀分布,而是呈现出明显的“资历偏向型变化”。
研究发现了令人意外的“U型”格局:除了少数顶尖名校外,其他211/985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受到AI的冲击,比“双非”院校的学生还要大得多。
顶尖名校生因能力与竞争力极强,进入的岗位更复杂、更具创造性;末流院校生因薪资较低,用AI取代并不划算。
而中间档次毕业生薪资并不算低,工作内容又刚好落在AI的可替代区间,这让他们成为“性价比最低”的群体。
03 教育本质回归
面对AI的挑战,莱维特强调,AI时代的教育不应再以“掌握知识”为目标,而是培养“提出好问题的能力”。
“AI拥有所有答案,但它不会主动告诉你该问什么问题。”他说。
这位诺奖得主甚至认为,“prompt engineering”(提示词工程)这个概念被高估了——“与AI交流就像和一个聪明的12岁孩子说话,不需要术语,只需要清晰的思考。”
莱维特举例说,他妻子使用AI将希伯来语文章翻译成英语,AI不仅能准确翻译,还能保留语气与文风,这种能力在人类翻译中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04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
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理论为莱维特的观点提供了佐证。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指出,新技术替代旧技术虽会引发短期动荡,但长期将推动社会进步。
这一过程与教育变革高度相似:当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脑力劳动时,教育必须打破“知识灌输”模式,转向培养创新能力。
阿吉翁的“竞争与创新倒U形关系”理论表明,适度竞争激发创新,过度竞争则扼杀研发动力。
当前教育领域的“内卷”现象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映照——超量作业、频繁考试制造的竞争假象,实则导致学生思维僵化、创造力衰退。
05 失败的价值
在AI能写、能编、能设计的时代,很多人担心年轻人失去实践与失败的经验。莱维特对此并不悲观。
“教育最大的误区是让学生害怕出错。其实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。”莱维特说。
他对年轻人的建议是:接受新想法、敢于尝试。要敢于走出舒适区,做让自己不确定的事。
“如果只做简单的事,你永远不会犯错,但也永远不会成为领袖。”莱维特鼓励年轻人去冒险,他甚至认为体育可能是“训练失败”的好方式。

教育特权正在被削弱。莱维特描绘了这样的未来:一个聪明但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,与名校毕业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。
这场由AI引发的教育变革,早已不是未来。当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不再以知识储备为核心,而是以提问能力为导向的竞争,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,是时候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了。

关注 “悠AI” 更多干货技巧行业动态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