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与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差距,欧盟正试图用资金和政策的两根杠杆,撬动自身在AI竞赛中的未来。
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推出总额高达11亿美元的“应用AI战略”,旨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的落地,提升欧洲的技术主权。
这一战略主要聚焦医疗保健、制药、能源、交通运输、制造等战略性行业,致力于破解AI技术的应用瓶颈。
与此同时,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《欧洲科学AI战略》,计划向“欧洲AI科学资源中心”试点项目投资5800万欧元,并自“地平线欧洲”计划调配6亿欧元强化科学计算能力。
01 战略布局
欧盟此次推出的应用AI战略包含五项具体措施,直指AI技术落地的核心难题。
战略提出要建设AI驱动的医疗筛查中心,提升疾病早期诊断的精准度。
同时,支持制造业、环境科学、制药等行业开发前沿AI模型与代理AI系统。
为加速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欧盟还将整合AI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与测试平台,缩短产品研发与上市周期。
人才培养也是该战略的重点之一,欧盟计划强化跨行业AI人才培养体系,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。
02 资金构成
这11亿美元资金并非全部来自新拨款,而是主要来源于欧盟现有的研究项目。
包括“地平线欧洲”计划和“数字欧洲”贸易协会。
这种资金调配方式反映了欧盟在AI竞赛中的紧迫感——要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中美两国的差距,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。
同时,欧盟委员会还成立了“应用AI联盟”,作为一个汇聚公共部门、学术界和民间社会AI创新者的平台。
03 监管创新并重
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还设立了 “AI法案服务台” ,以协助自2024年8月起正式生效的《AI法案》的实施。
这一举措显示欧盟正从单纯的“监管先行”向“监管与创新并重”转变。
2025年8月2日,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中多项关键治理条款正式生效,包括AI办公室开始运作、科学专家组成立以及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商的义务等。
这些制度安排为欧盟的AI投资提供了监管框架。
04 落后现状
欧盟推出如此宏大的AI战略,背后是其在全球AI竞争中日益落后的焦虑。
统计数据显示,欧盟在AI投资竞赛中已明显掉队。
截至2024年,欧盟AI私人投资额约为80亿美元,而美国高达1091亿美元,差距巨大。
同时,欧盟企业应用AI的比例也偏低,仅有13.5% 的欧盟企业应用AI技术。
在算力方面,欧盟更是面临严峻挑战。2023年,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中,北美占比60%,亚洲占比约30%,而欧洲占据的份额不足10%。
05 AI工厂网络
为弥补算力短板,欧盟正在全力推进“AI工厂”网络建设。
迄今为止,欧盟已投资约100亿欧元建设13家AI工厂,并为这些“超级工厂”项目提供了200亿欧元的初始资金支持。
根据欧盟的设想,AI工厂将成为AI公司的“一站式服务平台”。
其运作方式类比传统工业工厂:工业工厂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和服务,AI工厂则将原始数据加工转化为先进的AI产品和解决方案。
06 挑战与前景
尽管欧盟雄心勃勃,但分析人士对其AI战略的实施效果仍持谨慎态度。
Omdia分析师托尔斯滕·沃尔克指出,“虽然这一资金量并不算庞大,但能够帮助初创企业解决项目启动时的资金压力”。
他认为当前成功的生成AI应用仍然有限,主要是由于人才、数据中心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。
欧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能源成本高企、行政审批流程繁琐等结构性问题。
此外,数据共享这一基础性工作同样进展缓慢。
虽然欧盟《数据治理法》已经生效,但成员国之间的数据壁垒依然存在。
欧盟委员会已规划清晰后续行动方案,拟于10月底推出“数据联盟战略”,深化数据政策与企业、公共部门及社会需求的对接,破解高质量数据获取难题。
纵观全球,美国在AI私人投资领域一骑绝尘,中国则在算力建设与应用落地上快速推进。
面对如此竞争格局,欧盟这一11亿美元的AI战略能否扭转劣势,仍需时间检验。

关注 “悠AI” 更多干货技巧行业动态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