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实验室专属到开发者共享,具身智能的技术壁垒正被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中国机器人公司打破。
9月23日,智元机器人正式宣布全面开源其GO-1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,标志着全球首个采用Vision-Language-Latent-Action架构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向全球开发者免费开放。
此举有望显著降低具身智能技术门槛,加速人形机器人从“能跑”到“好用”的进化进程。
01 技术突破:ViLLA架构弥合语义鸿沟
GO-1大模型的开源意味着具身智能领域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作为全球首个采用ViLLA架构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,GO-1通过引入隐式动作标记,有效解决了图像-文本输入与机器人动作执行之间的语义鸿沟问题。
这一突破性架构基于三层协同设计:多模态理解、隐式规划和动作生成。它支持多视角视觉、力觉信号与语言指令的融合处理,使机器人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复杂指令并生成相应动作。

与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模型不同,ViLLA架构让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任务理解与执行能力。该模型已在多类机器人本体上完成验证,展现出优秀的可移植性与仿真性能。
02 生态建设:一站式平台降低开发门槛
配合GO-1模型的开源,智元机器人同步推出了Genie Studio一站式开发平台,覆盖从数据采集、模型训练到真机部署的全流程。这一举措将极大助力开发者快速实现具身智能应用落地。
事实上,降低技术门槛已成为推动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。就在GO-1开源前几日,合肥与自变量机器人也联合发布了具身智能生态建设计划,致力于打造机器人界的 “Linux式开源生态”。
开源模式的兴起正在改变具身智能的发展轨迹。以往,具身智能技术多被大型科技公司垄断,中小团队难以参与其中。如今,随着GO-1等模型的开源,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参与到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中。
03 团队背景:华为系大佬领衔核心团队
智元机器人虽然成立于2023年2月,但其核心团队却汇聚了业内顶尖人才。9月20日,公司官网更新了合伙人团队名单,揭示了强大的管理层架构。
邓泰华担任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,此前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及计算产品线总裁。彭志辉作为联合创始人,出任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,其在科技圈内以“稚晖君”广为人知。
团队还包括曾任职于DeepMind的罗剑岚担任首席科学家,以及来自Waymo与蔚来的核心成员姚卯青负责具身业务部。这支汇聚了华为、DeepMind、Waymo等顶尖科技公司人才的团队,为智元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04 战略布局: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
智元机器人的开源战略与其资本运作同步进行。9月23日,上纬新材公告称,智元恒岳(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)已成为其控股股东,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成为实际控制人。
这一资本运作意味着智元机器人获得了上市公司平台,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。
在战略布局上,智元机器人明显倾向于构建生态系统而非封闭发展。通过开源核心模型,公司可以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其技术生态,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场景拓展。
这种开放策略与公司在官网披露的“致力于以AI+机器人的融合创新,研发和生产通用人形机器人,打造世界级智能机器人”的愿景高度一致。
05 行业影响: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
具身智能作为2025年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国家战略,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。第三方机构预测,到2027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.25万亿元。
目前,具身智能已在科研与工业制造领域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,医疗、服务场景加速渗透。
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近期发布的四大成果,包括“具身世界模型体系”和“跨本体VLA模型”,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“能跑”向“好用”迭代升级。
智元机器人GO-1模型的开源,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座,有望解决目前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不统一、供应链碎片化等问题。
随着GO-1模型的开源,智元机器人创建的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,更是未来具身智能创新的孵化器。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一模型,开发出适用于工业制造、家庭服务、医疗护理等场景的机器人应用。
业界专家认为,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将借鉴自动驾驶经验,短期聚焦科研场景单任务落地,中期拓展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,长期深耕家庭服务与商业服务全场景。而开源技术将成为这一进程的加速器。
可以预见,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和应用生态的丰富,具身智能将不再是实验室的专属,而是逐步走进千行百业,最终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
本站首测 | GO-1 模型深度评测报告
明日(2025 年 9 月 25 日)10:00 准时发布,敬请期待!

关注 “悠AI” 更多干货技巧行业动态
